每次提到咱们东北的经济振兴话题,总是绕不过一个让人心梗的“痛点”:明明地图上紧挨着日本海,但吉林、黑龙江这些内陆省份的货物想要出海,却非得长途跋涉绕个大弯子,跑到千里之外的大连或者营口才行。
这感觉,就像家后院就守着一条通衢大道,但院墙上偏偏开了道门,还给你锁上了,逼得你只能翻山越岭走远路。
最近啊,俄罗斯和朝鲜在图们江上的动作又把这个老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两家人搭伙,要在图们江上一起建一座新桥,代替原来那座老旧的“苏朝友谊桥”。
明面上看,这是两国在抱团取暖,尤其是在西方对俄罗斯搞全面制裁、朝鲜又被长期孤立的情况下,这桥是条救命通道。
俄罗斯可以从朝鲜那儿捣鼓点急需的军工物资什么的,朝鲜呢,也能从俄罗斯手里拿到粮食、能源这些维持命脉的玩意儿。
对他们两家来说,这桥绝对是当下的最优解。
但这事儿的另一个主角——咱们中国,此刻的心情怕是有点复杂。
因为这桥的桥墩和桥洞,不仅仅跨越了江,它跨过去的,还关乎着中国东北一百多年来憋着的那口气:打通直通日本海的出海口!
理论上说,早在1886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朝跟沙俄签的《中俄珲春东界约》里面就白纸黑字写着呢,中国船只可以自由地从图们江出海。
可这纸上的权利,到了现实里却卡了壳。
问题的根儿就在那座1959年苏联和朝鲜修的“苏朝友谊桥”上。
那桥修得矮,桥洞净高也就7米多点,离能过千吨大船需要的20米以上差了一大截。
河道的自然水深也不争气,浅得很。
结果呢?
咱们吉林珲春这边虽然顶着“一眼望三国”的名头,眼巴巴看着日本海方向,实际能顺着图们江溜出去开开眼的只有小快艇、小渔船这种小不点。
大型货轮?
那是门儿都没有。
好端端的出海通道,硬生生被这座“矮门槛”桥给物理截断了,真是名副其实的“咫尺天涯”。
所以啊,当俄朝说要把这堵了半个多世纪的“墙”拆了换个新的时候,咱们这边自然是心花怒放,感觉盼了许久的出海口梦是不是就要圆了?
想想这对东北意味着啥吧!
现在东北的货,比如说长春造的核心汽车配件,要运去日本,得先吭哧吭哧从长春拉到辽宁的大连港,然后装船走海路。
这一折腾,多走的路差不多有600多公里。
物流专家算过,如果能直接从图们江的珲春口岸装船走日本海,这段冤枉路就不用跑了,整体物流成本起码能砍掉三分之一。
这可不是一星半点的节省,对于现在急需提升竞争力的东北制造业,特别是汽车、装备制造这些大块头来说,吸引力绝对是致命的。
它能实实在在改变整个区域的经济结构图景。
但!
关键就在这个“但”字!
美梦能否成真,全看那座新桥怎么建了。
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桥高设计数据让人心里悬着一块大石头——有人说新桥桥洞净高可能只有8米左右?
要是真按这个建,那跟以前那座“矮子桥”有啥本质区别?
顶多能让比原来稍微大那么一丢丢的船溜过去,对大规模商业航运来说,这高度依然是杯水车薪,根本玩不转。
那咱们东北的货物想要出海,还是得老老实实依赖俄罗斯的扎鲁比诺、波谢特这些港口的基础设施和运输网络。
这不就等于把脖子洗白白,送到别人制定的规则下去讨生活吗?
主动权瞬间又没了。
明明自己的地理优势最大(图们江出海口的主航道贴着中国),最合理的方案是走自己家门口的水路,结果还得绕着弯子给邻居交“过路费”、受制于别人的运力和规则,搁谁心里能平衡?
这可不是咱们瞎琢磨、杞人忧天。
俄朝这时候联手修桥,他们的心思其实很直白。
俄罗斯那边,被西方整得够呛,一门心思“向东看”,跟朝鲜加强绑定是当下最优选,既有安全合作又有经济互补。
朝鲜更是如此,被制裁围得铁桶似的,有这么个“实诚大哥”(至少现阶段实诚)愿意顶着压力给输血,简直是天赐良机。
这种背景之下,他们是更有动力去优先满足两家之间运输(尤其是可能有特殊需求的运输,比如军品或者规避制裁的货物),还是会主动去考虑那个不太说话的“邻居”中国对于大型商船通航的迫切需要呢?
答案似乎不那么乐观。
有分析就认为,他们建桥的主要驱动力就是满足眼前“抱团”过冬的需求,至于建高桥方便别人家的大船过?
优先级可能得靠边站站。
这倒也符合他们的逻辑:我自己家的温饱先顾上再说嘛。
这种背景下,咱们怎么破局?
老实说,难度不小。
首先,人家新桥图纸都定了吗?
是不是真打算就建那么矮?
咱也没拿到确凿的施工图,只能通过外交管道使劲打听、使劲争取呗。
外交部肯定没少磨嘴皮子,表达我们非常非常看重图们江通航权益的立场。
其次,光有高桥也不行。
图们江淤塞得厉害,常年平均水深也就1米2多点,想跑千吨船?
必须得先花钱花力气,大规模疏浚河道,深挖航道。
这可不是挖个小水沟那么简单,是个浩大的工程。
而且图们江涉及到中、俄、朝三国的地盘,挖河这事想干成,必须得三家坐一块儿商量,出钱、出人、协调生态保护啥的。
现实点看,目前谁最愿意掏这个钱?
谁最着急想挖通它?
当然是我们中国!
但对于俄朝两家,尤其是被制裁围困经济捉襟见肘的两位,你让他们现在就掏一大笔真金白银去深挖一条主要是方便中国货船出海(顺带也方便他们自己,但眼下需求程度不一样)的河道?
恐怕没那么高的积极性。
这积极性怎么调动?
是最大的难点。
咱们能做的还有什么牌?
我觉得可以多想想怎么“交换”。
你不是担心钱吗?
不是没动力吗?
咱看看能不能这样:比如说,中国这边是不是可以考虑在一些俄朝急需发展的、我们又相对有优势的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比如朝鲜北部的罗先经济特区,咱们这边本来就有合作基础,再加大力度帮他们建设港口设施、工业园,提升其物流和制造能力?
或者参与到俄罗斯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甚至更北一点港口的开发合作中?
把资金和项目带进去,让俄朝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三边合作有大甜头”的好处,让他们感觉“哦,把桥建高一点,把河道整深一点,方便大家运货,对咱们三家一起发财更有利可图”,这事可能才真正有得谈。
说白了,得把图们江通航这个大蛋糕做得更大,让俄朝明白敞开门对大家都有肉吃,而不是担心中国人来抢了自己碗里的饭。
当然,咱也得清醒,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进图们江这一个篮子里。
东北找“出海口”,其实可以多点开花。
比如跟俄罗斯深度合作“内贸外运”模式,利用海参崴、扎鲁比诺这些现成的深水港作为中转基地,把东北的货先运过去再发往全球。
或者眼光放长远点,随着地球变暖、北极航线的价值飙升,东北未来能不能打造成连接亚欧贸易的新节点?
珲春如果能成为东北亚物流的核心支点之一,对接上正在开发的北极航道,那格局可就打开了,潜力巨大。
再或者,黑瞎子岛那一片区域,与俄罗斯的深度合作开发也是一个值得好好规划的方向。
这些都是努力的方向。
但心里话还是得讲:这些替代方案虽然可行,都不如直接打通图们江来得痛快、来得成本低、来得自主可控!
家门口的水路走起来总是最香的。
绕道俄罗斯港口,终究是用了别人的通道,手续、费用、时间这些不确定性就摆在那里。
特别是想想这些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今天的关系好,明天呢?
“命脉”捏在别人手里,总归不如自己攥着踏实。
说到底,俄朝在图们江上手牵手上场开唱,对咱们东北是危机也是转机。
它再次把困扰我们几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摆到了桌面上,逼着我们去面对、去解决。
能不能真正突破这道无形的“墙”,关键就落在三点上:一是这座桥最终能“长”多高?
这直接决定物理障碍能否移除。
二是我们能不能通过巧妙、务实的谈判和利益安排(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投资换航道),说服俄朝两家,让他们真心愿意配合河道疏浚这个耗资巨大的工程?
这三家合力才能挖通河。
三是我们自身在东北亚这个大棋盘上的主动性够不够强?
是要积极地布局、主动出牌参与规则制定,还是被动地等着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东北的振兴,一直卡在“出海口”这个关键瓶颈上。
地理上它天生就该是个开放前沿,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地缘博弈却又给它套上了紧箍咒。
图们江新桥能不能最终成为打开这紧箍咒的钥匙?
还是变成一把更牢固的新锁?
这不仅仅是修桥、挖河的技术问题,它是一场关于国家利益持久博弈的硬仗。
没有永远的对手或朋友,只有永远存在的现实利益考量。
在这条流淌过恩怨纠葛的界河上,一座新桥能否承载起历史的重负,化作通途?
这个答案,需要我们拿出极大的智慧、耐心和坚韧去争取。
东北能否真正昂起头,面朝那片它本该自由驰骋的大海?
全看此番了。
股票配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