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丰八年,此时的苏轼刚刚结束四年的黄州贬谪生涯,随后被朝廷调往常州,又被调往登州任太守。途经扬州仪征时,曾于溪阴堂短暂栖居。
那方雅致的堂屋,目睹着一位文人的蜕变。“乌台诗案” 的寒意尚未褪尽,他已卸下京城华服,在黄州的田亩间耕作咏叹。
昔日朱门内的官宦,成了茅舍旁的耕者,这般人生起落,如案头墨块,被岁月磨出愈发浓郁的韵味。
他未曾向命运低头,也未让困境消磨意气。逆境中铸就的旷达,恰似堂前绿竹,历经风霜却更显挺拔。
笔端倾泻的,是对山水真趣的领悟 —— 当心境澄澈如明镜,溪音便成了诗韵,山形也化作了禅意。
下面这首《溪阴堂》中,藏着他看透世事的淡然。原来山水之乐,不在尘世的喧嚣里,而在一颗悠然心与清风明月的相伴中。
图片
《溪阴堂》
苏轼〔宋代〕
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
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
这首诗的大意是:
溪水涨满的时候,一对白鹭翩然飞下;高高的绿槐树上,一只蝉儿在声声吟唱。
我酒醒之后,门外已是日上三竿;我惬意地卧着,欣赏溪南那片十亩大的树荫。
图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苏轼在溪阴堂所见的夏日景象,以及他酒醒后的悠闲心境。
首句以“白水”描绘出溪水的清澈与丰盈,而“双鹭下”则生动地刻画出白鹭在溪水涨满时轻盈飞落的景象。
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生机,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次句通过“绿槐”与“一蝉吟”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夏日的景象。
翠绿的槐树与清脆的蝉鸣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层次感。
同时,蝉鸣也象征着夏日的热烈与生命的活力。
后两句描绘了诗人酒醒后的惬意生活。
一个“醒”字,表明诗人之前或许沉浸在饮酒的愉悦之中,而“三竿日”则说明时间已经不早,暗示出诗人生活的闲适与自在,没有世俗的束缚,可以尽情享受时光。
结句进一步刻画了诗人的闲适姿态,他悠然地卧着,欣赏着溪南那片十亩大的树荫,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这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反映出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他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整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却能将自然之美和诗人的心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苏轼通过描绘这样一幅田园生活图景,不仅仅是在展现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更蕴含着一种人生哲理。
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琐事所困扰,而苏轼却在这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他提醒人们,要学会放慢脚步,欣赏身边的美好,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追求一种超脱于世俗之外的生活境界。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